大部分談NAS 都是以Q & S 家為主,兩家的產品我都用過,但都是工作上使用,這次自己家裡面要裝,一來是考量到不需要太強大的第三方應用,最多就是BT而已,二來是預算有限,所以選擇WD My Cloud 這個中規中矩的選擇。省下來的費用,拿來換了一台RT-N66,Buffalo Cat6 扁線,還有光世代的雙向100M。
討論WD 雲端產品的其實很少,但個人覺得若是一般家用或是使用情況比較單純,只是當做網路硬碟或是檔案集中管裡使用的話,在預算萬元內就可以構成一個個人的環境,是相對划算的選擇
在Cost Co 買WD My Cloud 2TB 賣4699元而已,光是紅標2TB 一顆大概就要3200左右,其實買起來相當划算啊。順帶將家中的AP升級到RT-N66,原本D-Link 818LW就可以退休了。
訊號穩定,也終於可以在家中跑到全區802.11N 300Mbps,再多帶一條Cat 6的線把My Cloud 內附的Cat.5e給換掉。
My Cloud 無風扇設計,全身都是 散熱孔
Gigabit Ethernet 搭 Cat.6線
USB 3.0 Port
所有的軟體都可以在 http://setup.wd2go.com/?mod=download&device=mc 這裡找到
Setup Software
SmartWare
WD My cloud
這三個是必裝的
有使用過 S & Q 或是其他NAS 再來用WD My cloud 會覺得真是太簡單又方便了
就是開始使用,下一步就好了…..
安裝完成的畫面
點控制台就可以直接進管理者介面,當然你也可以在瀏覽器直接打ip就可以進去
管理後台首頁
[使用者]新增、刪除都可以在這裡做設定
[使用者]也可以在這管理使用者對資料夾的存取權限
[共享]新增、移除資料夾,包含資料夾的使用者權限也可以在這設定
[雲端存取]有關使用者帳戶下的行動裝置,必須在這裡做一個設定
[雲端存取]在個人帳戶下,除了可以申請WD mycloud 帳號外,點選取得編碼,可以取得在行動裝置上新增 My cloud的啟動碼
[雲端存取]一組編碼就是一個裝置使用,之後要新增其他裝置,只要再按取得編碼就好了
[Safe Point]My Cloud 是1bay的,用Safe Point 就可以自動備份到外接裝置或區網內其他設備
[Safe Point]左邊的其實是上一步,大概是Bug吧,選定之後按右邊的下一步就可以開始排程
[Safe Point]下一步就可以完成
[設定]設定項目裡可自訂裝置名稱、各項功能的開關、Port也可以自定義
[設定]軔體可以自動更新,S牌在5.1也加入這個自動更新的功能了
基本上這樣就算設定完成了
連線可以透過 CIFS或是WD My cloud 應用程式
[My Cloud]外接硬碟也會變成一個 Folder 顯示,裡面的資料可以直接用
[My Cloud] 右鍵可以直接新增子目錄
[My Cloud]桌面檔案直接拖進來可以複製,算很方便
[CIFS] 可以直接看到設備
[CIFS] 就很直覺啦….
有關Smart Ware 我過去的經驗其實並不是太好
但是這次My cloud 搭的是 Pro版本,好用非常多
[Smart Ware] 會自己掃瞄電腦裡的檔案類型,跟DropBox、My Cloud 可以透過API接軌
[Smart Ware]可以依資料夾備份、排程
[Smart Ware]擷取功能也可以直接從My Cloud拉回來,其實這功能主要是在不同雲端間切換用的
[Smart Ware]備份也可以設定保存版本數量,個人覺得這個挺方便
在行動裝置上只要下載[WD My Cloud]就可以開使使用
[WD My Cloud] App本身可以加密
[WD My Cloud]可以用這個App的包含Google Drive, one Drive, Drop Box, WD my cloud產品,百度雲
[WD My Cloud]這邊輸入完啟用代碼就可以完成裝置註冊開始用了
如果今天最主要的用途是 File Server , 個人是覺得WD My Cloud 絕對是值得考慮的選擇
個人Raid Rebuild 過程中壞過硬碟,所以與其讓我用Raid 1 我會選擇 External Hard drive來備份…..
整體成本不到萬元, My Cloud:4700,AP:3300,Cable:100,剩下來的預算用在光世代 WAN的升速上
儲存設備、交換設備、網路頻寬三者都顧到了
個人覺得這是一個在預算有限下,可以比較完整建置個人網路儲存設備的做法
至於BT功能,網路上爬文有看到Root 可以插件進去,過陣子再來試試看好了
給一些考慮建置個人雲端儲存、整合行動裝置使用的朋友參考